十年,与“翠海芳淀”的绿色故事!-世界看点
一件事,做十年,是什么样的?
海淀区
(资料图)
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
闫亮和鸟儿们的故事,
开始在十年前。
2013年,
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
对游客进行预约开放;
2014年,
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
成立了北京市首家鸟类环志工作站;
2021年,
成立了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。
近十年的时间里,
从扎根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,
到守护魅力海淀的绿色生态,
闫亮和她的同事们,
一直在默默努力着。
“2014年,我们
刚开始做鸟类环志工作时,
海淀的鸟类还不是很多。”
闫亮介绍道。
现在,在春秋迁徙季,
海淀观测记录的鸟种越来越多,
每次都可以环志到40种左右,
最多的一次环志数量达2000多只次。
(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、种群动态,特别是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方法。通过鸟类环志可以了解和研究鸟类迁徙、分布、季节运动、种群结构、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规律,对鸟类迁徙规律、物种生态学、气候环境变化、稀有物种保护研究等具有积极意义。)
这十年来,
他们会为鸟儿们装上定位器,
持续观测记录它们的行程规律;
为鸟儿们留下芦苇丛、树叶、野果,
给它们提供自然野生的生存环境;
还会为刺猬、蜥蜴、昆虫、鸟儿等
野生动物亲手打造“小屋”,
供他们栖息、过冬;
十年,他们坚持做好
“助力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,
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!”
这一件事儿~
一件事,做十年,现在会怎样?
2022年9月18日至10月8日,
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
工作人员及中国观鸟会志愿者组织
共同完成了翠湖湿地公园
2022年秋季鸟类环志工作。
这次共环志鸟类4目17科40种1437只次,
其中首次环志到
白喉矶鸫和黑尾蜡嘴雀2种;
环志到小鹀570只、数量居于榜首,
其次是黄喉鹀122只和灰头鹀106只。
2022年9月30日,
环志人员网捕到了一只星头啄木鸟,
经查证它的首环日期为2014年9月30日,
在此间8年它被回收过5次,
证明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为
啄木鸟固定的“家园”。
(多次被重捕的星头啄木鸟)
据了解,翠湖湿地环志鸟类
回收率占比达2.2%,鸟类种群数量稳定。
另外,某些种类微量增加,
证明翠湖湿地生态环境
较受这些鸟类喜爱,
环境稳定向好。
如今,
偶见的迁徙候鸟白喉矶鸫、
“鸟类大熊猫”震旦鸦雀
已在海淀“安家落户”;
鸿雁、绿头鸭“拖家带口”
在公园玩耍溜达已成常态。
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
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公布了
最新版海淀区野生动植物家底,
海淀也成为北京市城六区中
首个发布野生动植物名录的城区。
记录了野生植物有755种,
野生动物有403种(鸟类、兽类等)。
其中,野生动物种类
占北京市野生动物种类67.6%,
足以说明海淀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。
依据《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(2021)》统计,
海淀区共有
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,
如青头潜鸭、大鸨等,
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,
如豹猫、震旦鸦雀等;
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,
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31种。
自带“腮红”的紫背椋鸟、
永远“黑脸”的黑脸噪鹛、
黄肚子灰头的灰冠鹟莺……
2022年北京市新记录鸟种3种!
发现地均在海淀!
十年来,
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积极
探索着湿地资源管理模式、
摸索着动植物保护方式、
尝试着打造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。
如今,海淀居民和
动植物一起生活在
“山水连城、翠海芳淀”里!
部分信息来源:海淀宣传
标签: